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俄罗斯准备重组苏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俄罗斯准备重组苏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前苏联合并不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盟军共同发展经济,借鉴中国科学社会主义还有可能,由于俄罗斯是最大面积的国家,资源丰富,人口不多,完全有能力精力发展成为世界最强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联盟互补非常时期和平时期发展趋势都是利好俄罗斯,俄乌冲突使能源高涨,借机发展经济靠普京总统没有问题,无外债国内稳定基础也好,战争是挑战更是机遇
苏联基本上是没有合并的可能了,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军事对苏联实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友谊街目前源加盟的15个共和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选择的社会经济体制也不同。而且俄罗斯整体的经济水平也远不如苏联当时强大。社会主义的思潮。目前进入低谷
苏联解体已二十余年了,肯定是不会再次合并的,解体后原加盟国巳独立,成立自己民族的国家,制订了自己国家的法律,选举了自己国家的领导人,已不可能将这么多有主权且信仰不同的国家再次加盟苏维埃。
平顶山矿务局是新中国第一个自行勘探、设计的特大型煤炭基地,素有“中原煤仓”之称。平顶山矿务局由原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两家中国500强企业重组而成,其中平煤集团是国家“一五”规划的9大重点项目之一,苏联援建了平顶山2号立井。
苏德战争早期,苏联诸如KV1或者一些二傻子多炮塔重型坦克确实都是在列宁格勒的185号工厂(基洛夫厂)设计和制造的,但也不是独此一家。1941年1月开始,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也开始生产KV1中型坦克。
但自打德军与1941年6月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到8月时德军和芬军已经抵达列宁格勒外围,并开始对列宁格勒轰炸和围困,位于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同样是工业重镇)同样岌岌可危。
1941年8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中央委员会决定将列宁格勒、哈尔科夫、莫斯科的重型军工制造厂转移至乌拉尔山以东,其中就包括了185厂。
又由于之前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有KV1生产经验,因此185厂、哈尔科夫发动机制造厂便迁移至车里雅宾斯克整合重组
之后苏联那些包括KV1S,KV13、IS、Su152等重型装甲车辆都是在这儿研发和制造的。
先要说明一下的是,按照苏军定义,早期的T-28,T-35,KB系列和后期的IS系列属于重型坦克。在苏军坦克兵编制中有专门的重型坦克团。而苏军能够生产重型坦克的并非只有列宁格勒。
在30年代初苏军的大纵深作战条令,将坦克部队分为三个坦克群:规定进攻中要组织若干个坦克群,以便紧密协同步兵突破敌人防御。对步兵部队直接支援任务由支援步兵的坦克群担任,对敌军1.5-3千米纵深内火器进行斗争,由远距离支援步兵的坦克群担任,而消灭敌人炮兵、指挥所和5-7千米浅近纵深内的预备队,则由远程作战坦克群(即重型坦克团)担任。
在作战中,苏军认为首先由远程作战坦克群进行突破,其后远战支援步兵坦克群进行冲击,最后是支援步兵的坦克协同步兵进攻。其投入战斗的次序,正好与后来的实际次序相反。考虑到这样会使得战斗队形过于复杂,无法实施机动,因此红军在1937年和1940年分别取消了远战支援步兵坦克群和远战坦克群。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坦克部队才开始区分为两个基本梯队,即直接支援步兵的梯队和发展胜利的梯队。
战前苏军生产重型坦克的除了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外还有哈尔科夫柴油机厂,T-35多炮塔坦克就出自该厂。
该型坦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多炮塔式坦克之一。它的战斗全重为50t,乘员多达11人,车体长为9.72m,车宽3.2m,车高3.43m。车体和履带过长,使坦克的转向性能极差,几乎无法实现原地转向。
它的最大特点是车上有5个炮塔(含机枪塔),分两层排列。主炮塔是中央炮塔,在最顶层,上面装1门76.2mm短身管坦克炮,身管长为16.5倍口径,炮弹的弹药基数为90发,可发射穿甲弹和杀伤爆破弹,另有1挺7.62mm并列机枪。下面一层是4个炮塔/机枪塔,两个副炮塔呈对角布置,分别位于右前和左后,各装1门37mm或45mm火炮以及1挺7.62mm机枪;两个小机枪塔分别位于左前和右后,各装1挺7.62mm机枪。3门火炮、5挺机枪,在20世纪30年代来说,其火力是够强大的了。
二战时期,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迁往乌拉尔地区,此后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和哈尔科夫柴油机厂合并成了车里雅宾斯克“坦克城”,开始大量生产 КВ重型坦克。
从 1941 年 7 月到 1945 年 4 月的整个战争期间,车里雅宾斯克坦克城为前线提供了 3681 辆 КВ 系列坦克、5094 辆 Т-34 坦克、3362 辆 ИС 系列坦克和 43800 台柴油机。
乌拉尔重型机器制造厂虽然以生产著名自行火炮而著称,但也为 КВ 重型坦克生产装甲外壳,然后在车里雅宾斯克完成最后组装。与此同时,该厂还掌握了 Т-34 中型坦克的自主生产能力。在整个战争年代,乌拉尔重型机器制造厂共提供了731 辆 Т-34 坦克,生产出 3219 辆重型坦克车身、6510 辆中型坦克车身和 7100 座炮塔。
下塔吉尔乌拉尔车辆制造厂、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和马里乌波尔工厂合并成了183工厂- 乌拉尔坦克厂 ,它专门生产 Т-34 中型坦克。该坦克厂为红军提供了25914 辆装甲坦克设备,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在整个 1941—1945 年间,乌拉尔共为前线生产出 49700 辆中型、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设备,占到了这一时期苏联坦克和自行火炮生产总量的 70% 。
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呢?二战时,这个工厂应该比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更重要吧?
从1941年6月战争爆发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就大批向乌拉尔山一带迁移,员工和家属转移了15万人之多。随后在车里雅宾斯克扩建生产基地,开工转产重型坦克,战时生产了大量的KV-1重型坦克、IS-1/2重型坦克、SU-152重型自行火炮、ISU-122/152重型自行火炮。可以说,车里雅宾斯克才是二战苏联最重要的重型坦克生产基地。
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虽然并没有停产,但是长期处于德军包围圈内,怎么可能长期为苏军供应重型坦克?尤其是1942年的时候,苏联生产了2600多辆KV系列坦克,如果全都困在列宁格勒,那不成了自寻死地吗?怎么运到其他战线去?
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一万两千辆重型坦克和重型自行火炮(包括1940年和1941年上半年)。其中大约3000多辆产自列宁格勒(战时大约有2000多辆),约8000多辆是车里雅宾斯克的ChTZ工厂生产的,其中大约4000辆重型自行火炮则全部来自于车里雅宾斯克。(陶慕剑)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由于T-34-76坦克的大型生产基地乌克兰被德军占领,于是列宁格勒的普梯洛夫军工厂,以及斯大林格勒的‘’红十月‘’拖拉机厂、‘’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三十年代美国援建)便承担了苏军T-34-76坦克的生产任务。由于列宁格勒被德军封锁围困,普梯洛夫军工厂也处于停产瘫痪状态。一九四二年七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时,‘’红十月‘’拖拉机厂被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北部工业区制造T-34-76坦克的工厂仅剩下‘’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于是苏军加强了对‘’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的保卫,厂里厂外层层防守。由于在战斗中苏军阵亡牺牲的坦克手尚未来得及补充,于是之前从‘’红十月‘’拖拉机厂撤过来的工人便驾驶着刚下线的T-34-76坦克,在柴油发动机的隆隆轰鸣声中,掩护苏军步兵去清除躲藏在一个个角落的德军,甚至直接与德军的坦克展开激战……。
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第六十二集团军之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除了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及时给崔可夫将军补充兵力外,一直在生产T-34-76坦克的‘’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T-34-76的火炮口径后来增至T-34-85(毫米)。
苏联在二战时期,共计生产了KV、IS两个系列的重型坦克。而负责这两个系列坦克的研制和生产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基洛夫工厂。
基洛夫工厂于1801年成立于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从生产炮弹的弹皮,慢慢的向机械制造转变。等到苏联成立后,基洛夫工厂已经能够生产战舰炮塔、蒸汽机车、坦克等重型机械。
(KV-1重型坦克)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基洛夫工厂就开始研制首批重型坦克:KV-1重型坦克。在德军入侵前,基洛夫工厂共计生产了636辆KV-1重型坦克。其中,有500辆已经装备部队。不过,这相对与当时苏军22000辆坦克的总数,比重很低,大约2%。
(KV-2重型坦克,安装的事152mm的mod1909/1930型榴弹炮)
后来,由于德军的闪电战攻击,苏联失去西部大片领土,列宁格勒也受到威胁。苏联当局赶紧将基洛夫工厂的绝大部分设备和工人迁往乌拉尔地区的车里雅宾斯克州,并和当地的引车厂、以及其他迁到此地的机械厂合并,成立了“坦克格勒”(Tankograd,战车城之意)。这个厂子,一度成为苏联唯一的重型坦克工厂。
(打败德军的是T34系列中型坦克)
也就是说,KV-1、KV-2、KV-1C、KV-1/85、IS-2,等重型坦克,大都是在乌拉尔地区的“坦克格勒”生产的。而基洛夫工厂留在列宁格勒的部分,受战争影响(872天的围城战),产能很低。
苏联在苏德战争期间,生产的重型坦克数量如下:
KV-1,2874辆。
KV-2,232辆。
KV-1C,1232辆。
KV-1/85,130辆。
IS-2,3854辆。
这个数量跟T34中型坦克的84070辆产能比起来,确实不够看的。只乌拉尔坦克厂,就生产了26000辆T34中型坦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俄罗斯准备重组苏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俄罗斯准备重组苏联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